中國千年文化,茶葉從三千多年前西周就已經在中國出現,根據考證2300多年前信陽開始有茶樹,就是現在的信陽毛尖,信陽毛尖的歷史應該從東周算起,信陽毛尖被列為名茶是唐代陸羽《茶經》記載的義陽茶就是信陽毛尖。
據元代馬端臨《文獻通考》載:“光州產東首、淺山、薄側”等名茶。明朝,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。清朝,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。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,制茶技術逐漸精湛,制茶質量越來越講究,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。
信陽地區優勝的天氣與土地壤條風味件,是綠茶出產的理想環境,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,使“信陽毛尖”的獨特無與倫比。
<茶葉通史>里估計是最早關于信陽毛尖的歷史記載:“西周初年,云南茶樹傳入四川,后往北遷移至陜西,因天氣前提限制,只能沿漢水傳入東周政治中央的河南(東周建都河南洛陽)。茶樹再次在天氣溫順的河南靠南方大別山信陽生根。”
包括浉河港上半部聞名遐邇的黑龍潭、白龍潭、何家寨、集云山、云霧山、震雷山、雙碑寨等,都是生產優質信陽毛尖的名山。信陽茶葉網http://www.s8iq.com出售的信陽毛尖大山茶正是產自以上名山,名山出名茶一點都沒錯。
舊信陽縣志記載:“本山產茶甚古,唐地理志載,義陽(今信陽縣)土貢品有茶。”北宋時節蘇東坡謂:“淮南茶信陽第一。”1987年,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,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,可見信陽種茶歷史之悠久。
清光緒未年(1903-1905),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。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、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,他同王子謨、地主彭清閣等于1903年在信陽恢復種茶,成立“元貞”茶社,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,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制作。
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“瓜片”茶的炒制方法,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。炒茶工具采用帚把,生鍋用把長0.5米、把粗0.1米的帚把2個,雙手各持1把,挑著炒。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。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制作技術。
1911年,甘周源又在甘家沖、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,在此帶動下,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。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并學習龍井炒制技術。回來后,在“瓜片”炒制法的基礎上,又把“龍井”的抓條、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,改生鍋用小把炒制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。用這種炒制法制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。
民國時期,。信陽茶區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,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“八大茶社”。由于“八大茶社”注重制作技術上的引進、消化與吸收,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,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,命名為“信陽毛尖”。
1914年,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萬國博覽會參賽茶樣,1915年2月,在博覽會上,經評判,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、香氣清高、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,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。
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。1958年,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,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,生產區域不斷擴大。
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。這里年平均氣溫為15.1℃,一般年份界于14.5℃至15.5℃之間。3月間下旬開始,日均溫達10℃,可持續220多天,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。有效積溫達4864℃,80%的年份為4683℃。
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0.7℃,最熱的7月份均溫為27.7℃,最冷的1月份月均溫為1.6℃。信陽的雨量充沛,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.7mm,而且多集中在茶季。4—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.5小時(占全年總時數的73%),太陽輻射量為89.25千卡/cm2,有效輻射量為43.74千卡/cm2。
這些自然條件,都是茶樹生長生育所需要的適宜范圍。信陽山區的土壤,多為黃、黑砂壤土,深厚疏松,腐殖質含量較多,肥力較高,PH值在4—6.5之間。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。
這里山勢起伏多變,森林密布,植被豐富,雨量充沛,云霧彌漫,空氣濕潤(相對濕度75%以上)。太陽遲來早去,光照不強,日夜溫差較大。茶樹芽葉生長緩慢,持嫩性強,肥厚多毫,有效物質積累較多。
以上自然條件造就了信陽毛尖的優質,在所有綠茶里能出類拔萃,信陽毛尖的歷史基本也就這樣發展,加上現在每年一期的信陽茶葉文化節,對信陽毛尖的未來發展有很大推動作用。
(信陽茶葉網http://www.s8iq.com內文章, 轉載務必保留本站網址,避免版權糾紛) |